2022年12月26日,昭通市昭阳西环高速公路通车,这是国内首条全部使用道路硅酸盐水泥和机制砂混凝土打造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高速公路,也是昭通市智慧高速试点项目。
杨青说:在建设法治昭通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全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增强干部依法行政、为民办实事的能力,才能持续优化法治成效,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落地落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参与,昭通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的卓越成效让人民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安全感、幸福感。
法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政执法逐步规范,司法公信力稳步提升。《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窗式服务不断提升办事效率,让百姓少跑腿,办事不再难。枫桥经验化解矛盾,普法宣传、基层社会治理形式多样……这样的法治昭通、平安昭通,是我们喜欢的模样。人大代表和法官的双重身份让杨青对依法治市有更深刻的思考,她认为,依法治市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不应该是各大行政机关为了应付考核而被动去完成的工作,法治建设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让市民生活在富有安全感、幸福感的社会环境中。
昭通日报实习记者:孔竣/文 昭通日报记者:韩兴国/图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单级跳,而是循序渐进的健步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撑,对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罗光华有5点规划:一是监测重点要聚焦。招聘优秀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33人,其中,国外高校研究生10人,国内双一流高校研究生42人。
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向用人主体授权。全市共推荐10270人申报职称,8642人通过评审,通过率为84%。制定《昭通市兴昭惠才卡实施细则》,提供医疗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子女)就业等15方面服务事项,帮助8名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建立引进人才需求、人才招引保障支持和办理情况反馈3 张清单,健全工作推进日常督促、平台载体建设定期调度、求贤台登记信息快速办理和人才项目申报联动服务4项机制,项目化、清单化推动人才工作。
2022年,昭通市坚持把学习贯彻党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围绕省、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紧盯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才工作既定目标任务,以深入实施人才支撑战略为主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强化政策支持,拓宽招引渠道,优化服务保障,着力破解人才引、育、用、留难题,持续推动全市人才工作打开新局面、释放新动能、再上新台阶,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召开市委人才工作新闻发布会,对人才支持新政策、新机制进行宣传推介。
选派1468名人才全覆盖帮扶1402个村(社区),累计为村(社区)制订帮扶计划1451个,开展帮扶47321天,开展各类指导服务19582次、各类培训5348次,培训群众18.7万人次。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就一定能够持续推动昭通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学历提升、职称评定等形式,培养培训各类人才7.35万人次。坚持软硬结合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推动软环境变硬。
建立职称评审监督员制度,对弄虚作假、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因村因业精准选派人才,围绕技术指导、决策咨询、项目合作、试验示范等重点,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以季度为单位对推进情况开展调度3次,完成新一轮帮扶人才轮换工作。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帮办、代办服务1500余人次。从人才最关心的住房入手,筹建人才公寓1104套,并抓好运营管理。
绥江县田间小课堂走进田间地头。深入推进东西部干部人才交流协作,争取上海市三区选派113名支教、支医人才到昭通开展教育医疗帮扶,选派30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上海开展3个月跟班进修培训。
选派4名苹果产业人才参加中组部西部之光研修访学,11人入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入选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印发《昭通市贯彻落实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重点任务分解清单》,确定55项工作任务量化目标、细化举措。
成功申报云南省天麻绿色种植与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实现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零的突破。对长期在基层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论文不作要求、放宽学历和履职年限、不受岗位数额限制申报职称,建立互联网+职称评价服务、咨询平台,7万余名教师足不出户申报职称。认真落实分层分类联系专家制度,调整补充市委联系专家87人,开展人才国情(县情)研修5期。设立3000万元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各县(市、区)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工作,强化工作经费保障。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开设一把手谈人才和人才支撑战略宣传专栏,在《中国组织人事报》《云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各类新闻、信息443篇,凝聚起发展靠人才、发展谋人才、发展出人才共识。邀请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伟宪等高端专家开展同心公益昭通行心血管疾病治疗培训讲座。
昭阳区举办挖掘机操作技能培训班。以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为契机,高水平建设昭鲁中心城市,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
坚持党管人才全面增强人才意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规则和成员单位主要职责,调整充实成员单位33家。
依托省级科研院所优势资源,选派36名基层优秀中青年人才到省级单位开展为期6个月的基层人才对口研修,争取实施1个省级人才团队下沉帮扶项目昭阳经开区挂牌成立省级园区人才服务工作站。
成功获批省级及以上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24项,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设立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31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规则和成员单位主要职责,调整充实成员单位33家。印发《昭通市贯彻落实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重点任务分解清单》,确定55项工作任务量化目标、细化举措。坚持软硬结合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推动软环境变硬。
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向用人主体授权。通讯员 马志明 摄坚持以用为本不断发挥人才作用深入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
科学制定兴昭人才支持计划申报流程,优化科技项目、人才计划和职称评审等申报程序,减轻人才负担。招聘优秀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33人,其中,国外高校研究生10人,国内双一流高校研究生42人。
对长期在基层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论文不作要求、放宽学历和履职年限、不受岗位数额限制申报职称,建立互联网+职称评价服务、咨询平台,7万余名教师足不出户申报职称。通过学历提升、职称评定等形式,培养培训各类人才7.35万人次。
印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兴昭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和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初步构建起新时期人才工作一意见、一规划、一办法、一措施政策体系。启动兴昭人才支持计划申报评审工作,收到5大类项目申报材料311份,创市级人才项目申报人数新高。以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为契机,高水平建设昭鲁中心城市,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深入推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疗人才、教育人才和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工作,争取到269名教育、医疗和农技人才对口帮扶全市10所中学、8家县(区)人民医院和15个产业,结对帮带97名县级医院医师,建立帮扶教师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的帮带关系42对,数学、语文和机电等专业工作室5个,带教体育、生物、化学和数学等专业教研组5个,开展产业培训(讲座)142场次。
昭通日报记者:陈允琪 通讯员:刘涛 文/图。建立引进人才需求、人才招引保障支持和办理情况反馈3 张清单,健全工作推进日常督促、平台载体建设定期调度、求贤台登记信息快速办理和人才项目申报联动服务4项机制,项目化、清单化推动人才工作。
认真落实分层分类联系专家制度,调整补充市委联系专家87人,开展人才国情(县情)研修5期。建立省级园区人才服务站,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流程代办、帮办、导办服务。
选派1468名人才全覆盖帮扶1402个村(社区),累计为村(社区)制订帮扶计划1451个,开展帮扶47321天,开展各类指导服务19582次、各类培训5348次,培训群众18.7万人次。坚持引育并重不断加强人才集聚搭建平台引才。